中国足球正在经历一场从根基开始的变革。
最近几年,青训体系的重建让年轻球员开始崭露头角,2003-2006年龄段的球员在亚洲青年赛事中连续打进八强,这在过去十年是难得一见的成绩。
十年前的中国足球青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。
2012年到2021年五届U20亚青赛,只有1995-96年龄段的韦世豪那批球员从小组出线。
其他年龄段要么小组赛就被淘汰,要么连决赛圈都进不去。
现在情况正在改变,2003-04和2005-06年龄段的球员都打进了亚青赛八强,虽然都止步四分之一决赛,但已经能看到进步。
这些变化要从2015年说起。
那年出台的《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》明确提出发展校园足球,很多小学增加了足球课,踢球的孩子明显变多。
2005-06年龄段的球员正好赶上这个政策,他们上小学时参与足球训练的机会比前辈们多得多。
2017年推出的U23政策带来双重影响。
一方面造成年轻球员身价虚高,另一方面高薪吸引了不少家长让孩子继续踢球。
在中国,很多孩子上初中后就放弃足球专心学习,但看到职业球员能挣大钱,一些家庭改变了主意。
现在的年轻球员和过去很不一样。
老国脚彭伟国说过,他们那代人的个人技术更扎实,因为练得苦。
但现在的年轻球员从小接触外教,战术理解能力更强。
世界足球发展到现在,战术革新比个人技术更重要,这正是中国足球需要追赶的。
金元足球时代给青训带来意外收获。
虽然一线队烧钱买大牌外援,但青训也跟着沾光。
有些俱乐部每年投入近千万搞青训,请来整套外教团队。
湖北青年星那会儿就给梯队配了外籍主教练、助理教练、体能教练和守门员教练。
现在的问题是青训成本太高。
欧洲俱乐部青训多在本地选材,孩子上午上学下午训练。
中国则是全国选材,包吃包住包训练,成本自然高。
欧洲青训教练很多是兼职,月薪折合人民币才八千左右,还大量使用人工草皮。
中国俱乐部偏爱天然草,教练都是专职,开销大得多。
青训投入主要靠三个来源:学员培训费、俱乐部拨款和地方体育局支持。
像参加中乙的湖北青年星、深圳二零二八这些队,都在准备大湾区全运会。
全运会虽然常被批评,但确实为青训提供了稳定支持。
现在职业俱乐部日子不好过,要不是地方体育局撑着,青训可能更惨。
球员转会本该给青训机构带来回报。
按照国际足联规定,球员转会费的5%要分给培养过他的俱乐部。
但中国球员身价虚高,现在泡沫破了,转会费大幅缩水,青训补偿也就少了。
我们的球员只在国内值钱,国际市场根本不认。
看着年轻球员在亚洲赛场上的表现,能感觉到中国足球在慢慢往上爬。
从连续进不了亚青赛决赛圈,到最近两届都打进八强,虽然离亚洲顶尖还有距离,但至少看到了希望。
要是世界杯真扩军到64队,亚洲名额增加到12.5个,说不定哪天我们真能再进一次世界杯。
亿米网,富敦配资,悦来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